别回头

纪录片    美国  1967  英语 

备注:BD1080p.中英双字/共96集

主演:多诺万 Bob·Neuwirth 艾伦·普莱斯 Tito·Burns 鲍勃·迪伦 Albert·Grossman 戴若·亚当斯 琼·贝兹 艾伦·金斯堡 

播放源:极速云

整理:2021-06-07 19:06:45

极速云视频在线手机观看!

极速云

需要安装迅雷下载工具

迅雷-下载

别回头剧情介绍

这部纪录片是对鲍勃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的说明那时的鲍勃迪伦与披头士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还毫不掩饰的可以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垮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别回头豆瓣评价:米粒发表了评价:年少气盛的鲍勃迪伦真是有趣,一直逻辑不清地狂怼各路记者虽然臭屁但有种年轻人特有的棱角分明。他一开口我就把那些乱七八糟的采访全忘了,一束聚光灯下他的剪影呈现在颗粒粗糙的胶片上,是那个时代最美的画面。记得要配合“Bob Roberts”食用达到最佳效果【2017-01-09】卡里加里博士发表了评价:琼贝兹理解不了鲍勃迪伦的歌词,就进入不了他的心,很遗憾啊,这是转型前的鲍勃迪伦的最后一年,对比66年英国巡演的录像看会非常有趣,正如安迪沃荷说当鲍勃迪伦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成为了超级巨星。安迪沃荷厉害啊!【2018-05-19】怪盗巴金斯发表了评价:聚焦于迪伦的英国之旅,贴近地捕捉到其年少轻狂的一面,配以大量的后台生活细节如唱歌和拌嘴等场面(Joan Baez唱歌配迪伦的打字声那幕很韵律),台上光柱照射下的那个阴影在粗糙胶片的捕捉下已成经典。《我不在场》有大量参照。【2012-05-07】乡村水泥路发表了评价:那场车祸带走了那个才华横溢、傲慢、语带讥讽的少年。【2019-09-29】喂饭发表了评价:8.0 可以算是影史最重要的名人纪录影像之一了,所有与媒体有关的段落(特别生怼《时代周刊》记者那段)都在侧面印证纪录的意义。成名后的Dylan反对阐释,反对被定义,恰好这部纪录片也并未试图阐释或者定义他。或许这就是他排斥媒体,却接纳几个摄影机游荡在他身边的原因吧。【2018-06-12】画瞳发表了评价:看过“摆拍”纪录片,倒是少见把纪录素材拍得那么有质感的和腔调的,不知道是不是黑白片的关系,恍惚中总忍不住质疑这些镜头真的没摆过吗。个人对鲍勃迪伦不了解,看影片中那几段表演不得不说这絮絮叨叨的念经本事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年轻时迪伦略女性化的清秀和怼人时与我何干的傲娇产生的反差还真萌【2017-08-05】何阿嵐发表了评价:反叛得太可愛了(當時他只有24歲),攝影機與大明星在倫敦埋身肉搏,長期臭面不討好人,得罪人多稱呼人少,可以這樣與傳媒對著幹(為什麼時代雜誌的讀者會對我有興趣?我連看也不會看),應該只有那時代才容許,幾場與記者的針峰相對,意氣風發,如果對媒體簡約化甚為不滿,為何又願意接受攝影機的存在呢?【2017-06-10】Rhodesia发表了评价:理想的没有过分阐释的纪录片,不是个人最喜欢迪伦的时期,但是访谈最经典最有趣。以前在学校图书馆借来看过一小半,没想到有机会能在电影院看到,迪伦和琼贝兹的声音像清泉一样。每年都感觉能理解当年的这个年轻人更多一点…【2017-05-27】JoshuaLi发表了评价:Janus修复版展映,真实电影的纪录片拍摄手法,镜头跟随的是1965年在英国巡演的鲍勃迪伦,记录的内容包括演唱会本身、巡演间隙接受的采访以及日常的对谈,直接又朴实的镜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位艺术家在那个特定时期所流露出的哲学与思想状态,是一幅真实又迷人的人物写照。另外结尾镜头有如神来之笔。【2016-12-24】無響應发表了评价:#786 喜欢他抽烟,吹水,怼记者,讲笑话,坐在打字机前写歌,时不时“酸”一下donovan【2019-03-10】两江狐子发表了评价:轻狂、傲慢、才华横溢。最爱Joan Baez在其中的演唱,特别是唱Dylan的《Percy’s Song》就是太忧伤。当Dylan在歌声中写作时,是迷人的。我还是喜欢Donovan一点,安静的年轻人。素材很多,普通的纪录片,但片头就值了好几颗星。【2015-02-27】SickDouban发表了评价:他敏感他抽烟他吸毒他神经质,诡异年代的诡异终章。蓝光修复不尽人意。【2012-01-30】drunkenstain发表了评价:真实的鲍勃迪伦,面对采访和列侬一个口气,他的歌是大众的,但他不属于大众,很多人看完后感觉涤纶so uncool,但我觉得这是歌词以外的他,又是歌词里面的他,他的“神”是“神出鬼没”的。【2016-10-21】德卡的羊发表了评价:- 摄影机在有意识地摄取一个人,他的意气风发,年少轻狂,不下任何定义,不作什么诠释,只跟从真实的灵魂。【2020-06-19】Antevasin发表了评价:无数年轻气盛的谈笑怒骂,与Donavan的情节很有趣。纪录片是非常喜欢的“静观”风格,无需架设设备也没有纪录片作者的多嘴,“墙上苍蝇”(Fly-on-the-wall)视角的“直接电影”,Dylan说自己相信图片,那我大概可以说我相信这样的纪录片吧。英国巡演,虽然Bring那张专辑已经出了,但还没有被推到争议顶端,现场仍就乖乖地用木吉他。但从他回答记者不是Folk也不是PopSinger可见态度。JoanBaez在30分的弹唱惊为天人。【2019-02-09】Eccentric Cat发表了评价:幕后花絮拼得太凑合, 那位学理科的英国人真让人蛋疼。【2013-09-15】c. velasquez发表了评价:其"民谣/乡村音乐"的孤独简约暗潮汹涌中蕴含着摇滚的精神,躁动反骨且歌词反映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唱腔个性化鼻音重+轻微烟嗓既亮又浊,作品中一系列复杂的飘忽不定的腔调的综合像某种格律更为宽松的诗歌,不似普通民谣朗朗上口,更为即兴化和自由放旷。总体上比同龄人沉稳内敛,同时也有带刺的幽默、小暴脾气以及没有特别显露出来但确实存在的"老子最明智而你们都是sb"的青少年心理。对社会 /政治/媒体/语言等有一定见地(虽然还不太成熟) ,能从一团乱麻中切中时代要弊,能对音乐的发展前景有所预见(原声到插电),也承受着来自各种媒介和狂热歌迷们的误解、神化和意识形态阵营的利用。之前对媒体和采访积累已久的不满情绪全发泄到了时代杂志这厢,激浊扬清挥斥方遒与经纪人利用竞争抬价的段落对比看着实讽刺,但自打脸的表达也好过屈从于既定规则。【2019-10-01】Mr. Fahrenheit发表了评价:影像太珍貴,包括室內作曲練唱、經理人議價、與記者爭論、演唱會片段等,攝影師也很會取角度。Bob Dylan在外人角度可能是一個屁孩,但他生存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去質疑這個世界的所有,但又接受這一切荒謬的一種虛無主義模式。所以電影最後引述報章說他的歌詞中沒有提出任何「解答」,這也是絕對正確的。【2020-09-16】Athos发表了评价:镜头的存在感弱到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看一个由本人出演的伪纪录片。每次回头认真看迪伦都发现我其实没有真的看懂他。他为什么这么骄傲,为什么为难老记者,为什么跟年轻人呛声说话,为什么在Donovan面前不动声色就击溃了他。重点是他为什么总是不高兴?我实在喜欢他在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接待完年轻粉丝和市长两拨后展现出来的若有所思。24岁的迪伦会不会想到2020年的他是什么样?然后他唯独在Joan Baez身边才表现出一种柔弱,吃苹果的贝兹也太可爱了吧。【2020-07-29】灰色幽默发表了评价:一直以为dylan从小就是一幅老人样子,没想到年轻时候也是活蹦乱跳的。65年这个时间选的真是恰到好处,取到了dylan音乐路线的转折点【2017-02-25】Sabrina发表了评价:这种诗人型歌手,居然没有安静的创作空间。空间太狭小,人太多,声音太嘈杂。突如其来的采访,一次次重复回答着同样的问题,还要带着耐心,对人真是折磨啊。如果他只是静静的写歌词不需要接触人群会不会好一些?【2018-01-13】八口发表了评价:看了上海艺仓美术馆的Bob Dylan展,一时兴起找来了这部纪录片。爱死开头的《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MV,展览里他们也循环播放了这首歌,还把所有卡片做成了一面墙!当时的他,有着年轻人的张狂与不羁,双手不离吉他和烟。他对世界的态度是:我不相信任何事物,我也不会去左右别人的思想,我只是做了“真”我,仅此而已。对了,他不喜欢别人对他下定义,哪怕是无政府主义者。【2020-01-08】Clyde发表了评价:关于Bob Dylan的音乐纪录片,珍贵的片段,珍贵的记忆。20多岁的Bob Dylan,性格颇为张扬,对自己的音乐极度自信,他否认自己的作品是民谣——一个有个性的歌手,是不会喜欢标签的。【2014-10-30】Griet发表了评价:I love him。年轻时的他是那么神彩飞扬。我就像年轻时的Patti Smith一样爱上了Bobby。【2016-11-08】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评价:鲍勃·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随行记录,真实影像的展现将他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呈现到了观众面前,最终跨越时间将他的年轻面貌呈现在了当下的粉丝面前,不加遮掩是最大的优点,缺点并未损失他的光彩,反倒使其人格化,区分与同时期的摇滚或民谣巨星,在一众的事件中,我们得以窥视这个之后席卷世界的人。技法上随意是最大的调度特色,也造就了不加雕琢的真实感,在突出人物是,拉进镜头制造脸部特写是常用方式,最爱结尾一束灯光洒在他身上,前面是黑暗的观众席,但那黑暗之中全是注视他的眼睛,都在接受他的传道。【2019-04-14】[已注销]发表了评价:黑白片真是好啊……故事大概就是I’m not there在伦敦的那一段,65年是迪伦的转型期,刚从抗议歌手走出来,没完全神化。电影里很多有价值的片段(和伦敦青年在哲学上的争论,和贝兹的合作,艾伯特大厅的演出等等)很值得一看。另外片头的金斯堡是迪伦走向个人的暗示?【2010-09-20】小慌发表了评价:24岁的鲍勃·迪伦,酷得无法无天,酷得让人难堪。棱角外露,锐利异常。懒得解释,不屑配合。一身符号,拒绝被标签化。更厉害的是,这纪录片之后,他一直酷着,酷到今天。获得酷的特权,能有此幸运的人,少之又少。不仅仅因为他有声名,他是偶像,最重要的是,他的酷,和他的才华一样,就是他的一部分。他不会被听众绑架,人们欢呼,人们嘘他,他该变还是变,不变还是不变。【2020-04-03】粵語殘片发表了评价: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B8O-smY0bQ/【2013-04-24】断弦的耳朵发表了评价:Bob Dylan在媒体采访中反对自己被符号化,但他却着实打造了特立独行的文化符号。20世纪60年代年轻且个性十足的Dylan,弥足珍贵的影像。开篇如果不是提词器显示,还真没看出来艾伦金斯堡。【2016-10-22】疏清桐发表了评价:里面有很多感人的瞬间,想到女歌迷去接机去追车去堵饭店,就想到自己。Joan Baez一点不像现在的歌星,清汤挂面,不施粉黛,一把吉他,这就是男神和女神。戴眼镜的是经纪人,后来也是janis joplin的,很了不起的人。【2013-09-06】赵小跑.发表了评价:《别回头》CC收藏786号作品,彭尼贝克作品,作为鲍勃迪伦诸多纪录片之一,本片清晰记录了1965年伦敦演出纪实的前前后后,何为信仰?他没有信仰,他不相信任何人,他只相信自己,他区别于混乱的摇滚乐队,连在酒店向街道扔酒瓶这样的小事,于他而言都是有失风度的,他年少如此,如今,也如此。【2017-07-01】非虚构发表了评价:彭尼贝克:尼克.杜布真的很棒,他都没有看构图,他拍摄的方式超越了人物当下说的内容,也超越了和人物对话的人。他希望捕捉到的东西是你几乎无法理解的,却会通过某种方式影响观众,我觉得这非常重要。【2018-07-04】我再也不会熬夜发表了评价:他说"I’m not angry" ,有态度但不愤怒。他说不想被定义,一边逻辑辩论反击记者,一边温柔耐心安抚粉丝。外界称他是诗人,是无政府主义者,他笑笑说我就是个吉他手,song and dance man。台上弹着吉他吹口琴低吟浅唱,也可以幽默两句:“T.S.Elliot said that”,酒店里对着打字机专心创作,车上拿着报纸写写画画。这个时候他已经把语言的美和旋律在歌中逐渐融合,这个时候他写出了答案在风中飘,这个时候他才24岁。 用片里迷妹的话说:Isn’t he handsome,Isn’t he lovely !!! 我还可以再爱涤纶老师五百年。【2020-08-06】kubrick215发表了评价:通过这纪录片认识到了涤纶的小家子气嘴脸!涤纶欺负Donovan 我都看不下去了 所谓的机智也就是不厚道地挖苦!【2016-10-11】夏日么么茶发表了评价:第一次看Bob Dylan的演出录像,在后台面对记者的刁钻提问,睿智思辨。看现场录像的感觉,和只听专辑大不一样!如果能去看一次现场,肯定会哭吧。Joan baez可爱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loop无数遍的《Don’t think twice,it’s all right》和《Don’t look back baby blue》,无比帅气,大满足!!【2017-04-01】说部乱发表了评价:全程真实电影的拍法,相比较于《没有方向的家》里各种的资料搬弄,这部里能看到活生生的涤纶真是太迷人了。但很明显这部摇滚纪录片跟之前的真实电影有很大不同,很追求剪辑和造型分意义。也因为真实电影拍法,Bob Dylan成为整个可笑的世界的参照体,并不是Bob Dylan有多好,而是相对于成熟地看见世界和“自己”的他来说,这些周围的人真是太自我了,太无趣了,也不是那个记者和将要成为市长的女警官,通过这小小的一瞥便能揭示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则。【2019-11-07】Line发表了评价:今夏的第一场露天电影,Socrates有稀罕的落日与草坪。Joan Baez说我不会摆姿势却随即开始怪脸连环秀,而她唱歌的样子是如此沉静,眼睛像两潭夜晚的深色湖水。聒噪的Bob Dylan是对生活过分认真严肃的人。有些怀斯曼的味道,但自由得多。对于Nuno先生有关音乐纪录片的问题,我想我终于可以回答了。【2015-07-02】Vincent ZZZ发表了评价:强力推荐Dylan挖苦时代杂志记者的那一段!【2012-03-22】DINGAYIN发表了评价:覺得非常好看,以紀錄片的角度與了解bob dylan的角度來說都是,最喜歡他與旁人討論的情節,能聽到很多有趣的想法,覺得bob dylan這個人看東西看得很透徹以及有很堅定的人生態度。【2018-06-09】张华弥发表了评价:Give the anarchist a cigarette. “给无政府主义者来根烟。” 年轻的Bobby一在场,周围的其他事物都会显得异常无趣。【2020-07-17】土地测量员小K发表了评价: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彭尼贝克是很有水准的。不过这也仅仅是Dylan的一部分,一个侧面,导演自己看到的一个侧面。【2019-07-05】万象发表了评价:在二十出头时候的你眼里,世界是不是格外愚昧残酷。好在你只有二十出头,扯掉标签,张扬着青春与喜怒哀乐,用一双冷酷的眼睛剖开世界的混沌,弹着伟大的旋律唱出不朽的诗。简单粗暴的黑白纪录片,几处对脸拉近特写印象深刻,最后在Royal Albert Hall 的聚光灯下的涤纶格外美丽。【2019-10-03】扑克桃发表了评价:我几乎很少觉得明星、艺人、偶像......有多大的光环,不过纪录片里的鲍勃迪伦充满了魅力,他谦和又有锋芒,即便是再出格的媒体也不能讲他惹怒。片子并没有围绕鲍勃迪伦的音乐展开,而是围绕着几乎除了他音乐的一切,并且这一切还都具有独特的时代性,经纪人的工作、公寓里的工作室、60年代的“私家饭”、上门的媒体记者的等等,导演试图讲鲍勃迪伦放置于这个社会关系网之中,寻找纪录的戏剧性、挖掘人物深层。(纪录片史必看之一,直接电影的关键之作,德鲁小组代表作,理工科出身的彭尼贝克改进声画同步的技术。)【2020-11-13】Iridescent发表了评价:彭尼贝克的拍摄手法十分成熟,使得整体影像风格比起纪录片而言更加电影化,此外传主的人格魅力也对成片质量影响巨大,片中呈现出的Dylan的生活甚至精彩得宛如摆拍,结合Dylan本人的一贯调性,让人赞叹钦佩之余不由得质疑部分内容的真实性“Keep going,Dylan,just keep going,don’t look back.”新闻专业生根本忍不住边看边对片子里出现的几位nt记者狂喷王德发,泰晤士报时代周刊职业素养就这就这就这???【2020-11-28】szs4.0发表了评价:他好像忍不住了才笑。虽似有嘲讽但此方式的记录倒似乎还facts【2013-08-23】tiantian2010发表了评价:亲密特写解构纪录片。颗粒质地的黑暗中投来一束光。初见青年时期Bob Dylan,让我一下爱上了他。配乐都太好听了。【2013-04-01】SpikeZ发表了评价:对直接电影可能性的进一步探索。便携式的摄影机提供观众前所未有的名人私密影像。导演也不拘于直接电影的定义,摄影剪辑都为制造更好的故事服务。【2021-03-20】杨小槑发表了评价:年轻的鲍勃·迪伦,狂妄,傲世却无法阻挡他那无与伦比的才华,第一镜中目无旁物的翻着歌词纸,便已名留史策;与当下相比,那时躺在平衡另一端的鲍勃·迪伦顶上了“无政府主义”的标签,来,给无政府主义者一根烟!374【2018-05-03】 别回头相关链接: 纪录片 音乐 美国 摇滚 1967 传记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 RSS订阅 今日更新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0-2022[国语视频网]